
電影《爸爸》的最大懸念,是一個少年為何會殺死自己的母親與妹妹?
當然,我們可以簡單地給予這個少年一個精神分裂的標籤,以精神疾病去解釋一切,但作為這名少年的父親(劉青雲飾),他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精神病的問題,而是剎那之間失去一個家,失去所有至愛親人,而下手的還是朝夕相對的親骨肉、親兒子,這是這名父親久久不能釋懷的原因。
對於這一個懸念,電影並沒有給予確實的答案,也沒有像偵探電影一般,追尋事件的終極理由,導演只是拍出主角的失落、迷惘與傷痛,一個被命運把玩的男人,這份人文關懷,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藝術成就。
當然,電影對精神病的出現原因,也不是沒有提供線索。孩子太早接觸殺戮(劉青雲的職業是雞檔東主);雙親工作疲於奔命(劉青雲後來經營二十四時營業的茶餐廳);孩子沉迷於電玩遊戲;兄妹之間的不和;父親不願意給兒子買新款手機;孩子的老師患有精神病,偶爾散播極端思想;兒子的語言能力欠佳,無力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;父親對兒子能力的不信任,引起父子間的矛盾;他們一家人收養了貓兒,這是兒子不認同的;雙親教養兒子的方法各異;兒子接受了極端信念,認為這個世界人口太多,危害生態……
或許像一般精神科醫生所相信,精神分裂徹頭徿尾是一種遺傳性疾病,是大腦生病引致的疾病,影片其實沒有給予確實的答案,只是呈現一推與精神病相關的電影符號。根據我的研究與臨床經驗,任何精神病都不是單一因素引起的,而是與一籃子風險因素有關。遺傳因素會產生一些影響,創傷性事件也會產生一些影響,家庭衝突會是一些負面,而孩子沉迷電玩、迷失自我,也是箇中原因。精神病不是突然出現的,而是上述一連串累積因素所引起的…
特別當當事人無法排解內心積累的壓力(病人身邊沒有一個可以信任、可以傾談的人) ,而病人本身的「主體」仍未出現,無法抵檔或整合腦海中閃過的妄念,當精神壓力累積到了臨界點,便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。簡單一句,是妄想與幻覺突然騎劫了一個精神健康欠佳、欠缺「主體」的青年人。
從事精神健康工作二十多年,我也分不清分辨精神健康與精神病的臨界點究竟在哪裡?正如人生有太多巧合,有太多無可估計的因素左右著人類的命運,有人一世幸運,人生風平浪靜,沒有經歷嚴重的壓力事件,苟且而終;有人誕生於精神健康匱乏的家庭( 沒有人協助建立心靈的秩序),又不幸碰上不利的環境因素(電影中的兒子碰上了傳播極端思想的教師),於是觸碰到那條臨界點。
有時我只能苦口婆心規勸大家,注意自己的精神健康,打好「主體」的基礎,因為不知「那日子」何時會降臨,我們是否招架得住總是疑問。但也不是完全無計可施,作為孩子的父母,多關注孩子「主體」的發展,對於建立精神健康的基礎,其實十分重要。
所謂關注「主體」,就是承認孩子本身才是他人生的「老闆」,縱使孩子沒有主見、仍十分被動,父母仍必須視孩子是他人生的主人。就如其中一個電影情節,孩子想買一部新款手提電話,問一問他購買的理由,如果有一些基本的邏輯,縱使自己不同意,也就依照孩子的意思進行吧!這是對孩子「主體」的尊重。
孩子或許知道自己的決定不成熟,並不是自己人生的稱職老闆,但當孩子看到你放下父母的尊嚴,不為什麼理由,就是尊重他不成熟的意願,孩子便學懂尊重自己,學會珍惜自己。你便在他的心靈播下「主體」的種子。我不是鼓勵父母支持孩子揮霍,而是鼓勵父母守護孩子心中的微光,縱使那微光小得肉眼看不見。
其次,作為父母,不應將你相信的一套灌輸給孩子,縱使你多麼有道理,你亦應尊重跟你學習的人,與孩子有商有量。學習關乎知識,更關乎信任,孩子為甚麼要聽你的一套,是因為他認為你了解他,你的意見具參考價值,近年從事精神分析的理論家普遍相信,欠缺「知識論的信任」是任何精神病的禍根,當一個人對父母不相任,對世界不信任,文明便無法接近他、啟導他,他只會停留在自閉而幼稚的情緒和幻想世界,並以行為藝術取代真實生命,生命倒塌下來只會是遲早的事。
當孩子對你封了心靈大門,心靈便容易滋生出許多惡,播下精神病的種子。看完《爸爸》之後,我久久不能平伏,這樣的家庭悲劇,就算做了輔導工作二十多年,仍是不忍卒睹,這樣的悲劇是否可以避免?我並不知道,人間悲劇天天發生,看得見的已經很多,看不見的或許更多。精神健康不關乎智慧,也不關乎擁有多少財富,是關乎一個人是否擁有堅實的「主體」,或許很多人的「主體」從未出現過,有的都是鏡像或遊魂「主體」。
當「主體」薄弱,未能含納人間的種種苦況,輕則陷入情緒低落,或焦累連連,重則大腦會自動利用儲存的思考工具(兒子沉迷的電玩遊戲世界),生出一個理想的幻像(兒子以為殺戮可以解決人滿之患),加上欠缺「主體」作為中保,一時狂亂的思維便造成不可逆轉的悲劇。我們都經歷過暫時「失神」的時候,腦海中有把聲音熒繞不去,或者覺得自己的意識混沌,變得六神無主,只能虛應現實,但當一個人擁有「主體」,他仍能維持基本的心靈秩序,不會被腦海中閃過的念頭,一時間衝昏頭腦。
一個富彈性而豐富的心靈,可以讓各把聲音在內心展開對話,消融妄想與幻覺的一言堂。《爸爸》中的父親最不解的,是他這樣愛錫兒子與家庭,盡心盡力工作,竟落得如此下場?有甚麼是他看漏的?沒有在兒子身上注意到。
愛有很多種定義,你對兒子的「好」,你為兒子設計的「人生」,是否是兒子這個「老闆」自己想過的生活?欠缺尊重的愛並不是愛,愛貴乎被看見,看不見對方的愛,只是一廂情願的幻像,就像一封沒寫上對方地址的情書,始終寄不到彼岸。無論父親這份愛的情操有多高尚,兒子就是嚥不下,只會以虛應故事去回應你,並以自己的行動為生命重新定義,結果輸掉兩條寶貴的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