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出走的決心》一一抑鬱與抗爭

《出走的決心》最好看的是金晨煜的攝影,原來金晨煜是《繁花》的攝影,金晨煜十分懂得利用中鏡頭,拉闊人物的背景,將人物箝入城市風貌中。在《出走的決心》,人不是獨立個體,人的命運,與城市和時代的命脈,緊緊相連。

匆匆去看《出走的決心》的原因,是因為導演尹麗川的名氣,她是內地才女,不單是一個詩人(下半身詩歌的代表人物)、文學家,更是一個電影導演。開場才知道《出走的決心》的主題,與我的老本行有關,談的是抑鬱症。

電影的女主角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,生長於男尊女卑的六十年代,為了讓弟弟升學,父親強迫她放棄入讀大學的機會。

電影中,我們看到生活壓力如何一步步蠶食一個人的心靈。這些壓力小如日常繁忙家務,女主角持家有道,卻得不到丈夫半句肯定。大如婚姻關係,她有一個非常自我中心的丈夫,經常將自己的利益放於優先,女主角只淪為他的消氣袋。我們看到女主角如何遭丈夫每天冷言冷語,每時每刻的語言暴力,這些都埋下女主角日後患上抑鬱症的種子。

其後女主角的女兒誕生,讓主角「出走」(離婚)變得愈趨困難,為了女兒的幸福,她不斷犧牲自己,由供書教學,到女兒結婚懷孕,為了不讓女兒上班被上司責罵,她上了年紀,還背負著照顧孫兒的責任,這些尋常的生活壓力,卻一步步壓垮一個寶貴生命。

電影就是透過這些尋常事件、精鍊的對白(幾場與丈夫對質的吵架戲十分精彩!)刻劃生活如何磨蝕一個人的生命。直至有一天,女主角想參加舊同學在成長地方舉行的聚會,卻一次又一次為了成就家人的幸福,不停讓步、不斷延遲,突然間她便崩潰了(到了精神病的臨界點) 。

由此可見,精神病有跡可尋,也可以說是無跡可尋,因為我們最終也不知那條臨界線在哪裡?電影接下來的情節,不是甚麼心理輔導、心理治療,而是主角如何在生活中一步步爭取她的主權,她的主體性,而不再活在別人投射的慾望中,縱使橫眉冷對千夫指,各人搬出了一大堆她應該讓步的道理(包括她心愛的女兒,也展露自私的一面),她都不為所動,堅持「出走」!

電影呈現的抗爭,是有血有肉的,而不是甚麼「破地獄」,在我心中,這才是真正的心理治療,治療是紮根於生活的,而不是打嘴砲的「行為藝術」。生活是一場戰爭,我們都活在一個人的地獄裡,很多事情只有自己明白,唯有丹心汗照汗青,沒有這份生命能耐,是走不出抑鬱的。

從電影的宣傳品中,我們早已知道這部電影是關於自駕遊,改編自一個自駕遊者的真實故事,這也是電影的其中一條主線,但難得的是,導演沒有放大自駕遊對女主角的救贖作用,把「儀式感」放大到救贖的層次,而是拍得極有節制,在電影最後十五分鐘,才回到在這個主題之上。

在女主角第一次自駕出行,其實時代已經改變,已經變得人面全非,有些舊同學離婚,有些舊同學破產,舊同學一起歡聚已變得不可能,但女主角仍決定「出走」,電影便在這裡徐徐落幕。

心理重要嗎?重要,因為「世界」已崩壞,已經沒有「他者」指導你的行為,你是否「出走」,很多時關乎你的勇氣和決心,說白一點,就是你的心理素質。但要走出抑鬱症,心理治療必須紮根於生活,在生活中進行一步一步的抗爭,奪回你的生命主權,而不是任由環境一步步蠶食的人生,直到你的身體也放棄你,不想再活下去。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抗爭,絕對不是脫離真實的「女版破地獄」。這也是我對《出走的決心》另眼相看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