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生家庭

我的輔導大多聚焦於此時此刻,但我不反對人們探索自己的「原生家庭」。

也許有人會問,多了解自己的「原生家庭」有何用?我的簡單答案是,學習如何與自己好好相處。

「原生家庭」在我們生命留下的印記,大多是我們看不見,別人卻感到「討厭」的部分。

例如一個缺乏家庭溫暖的人,長大後對愛十分苛索,對感情也過分敏感和執著,這帶給身邊人不少壓力。.

屬於「邊緣人格障礙」的人,便是一些活生生的例子。沒有人「遺棄」她,她卻抓緊每段關係不放手,直到別人不厭其煩,最終應驗了她的「遺棄」預言。

如果我們對自己的「過去」有多一份了解,多加注意,便不會把自己的「童年陰影」胡亂投射,令自己的人生弄得一團糟。

說了解「原生家庭」有何用的人,可能也說得對。了解並不可以改變你的人生,「劇本」已經寫好了,再翻讀一遍只會做成二次傷害。

但現實是,你喜歡也好,不喜歡也好,這「劇本」卻會跟著你一輩子,多點認識是自己的「人生劇本」是做人的基本責任。

你愈抗拒,它對你的影響只會愈纏愈緊,直至滋長出內心的一頭惡魔。各種「人格障礙」可能都是「童年陰影」的副產品;甚至各種精神問題,也有「惡魔」的足印。

這個跟你一輩子的「劇本」,為何不去細心讀懂它?縱使「劇本」不能改寫,小修小補還是可以的。

更重要的,是培養一份對自己的體恤和諒解態度,而不是像一般人一樣,對童年留下的「陰影」,表現出討厭與厭煩。

就算因為「陰影」令你一次又一次跌倒,也可以笑一笑,說一句:「我認得你這頭惡魔。」

結局也許是一樣(也有少數人活出不一樣的人生),但對自己擁有一份包容,會更有能耐走更遠的路。受苦不緊要,最難過的是不知「為何」受苦。

當我們明白「原生家庭」對我們的影響,我們才不會逃避,開始這漫長的「再成長」工程,一步步修改原生家庭的「劇本」,直到各個角色都得到尊重,角色與角色之間由爭吵到平心靜氣地展開對話。

縱使這個「劇本」不是大眾題材的劇本,也許一般人不會懂得欣賞你這個作者。你的「劇本」仍有一位熟悉的讀者,就是你自己,而且「劇本」也有一種獨特的況味。這樣,也算不枉此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