抑鬱的原因有很多,長期的壓力壓垮了生命,這是主要原因;但心理分析提供了另一角度去解釋抑鬱,就是與自己的慾望失去聯繫。
慾望不是奢侈品,慾望建基於「生的本能」,「生的本能」就是生命本身,任何生命都想求生,沒有生命會想求死。
我們喜歡看到孩子的臉,因為看到他們的面容,便看到生命本身,孩子的那份真可以溶化我們塵俗的心。
孩子隨心所欲地生活,他們十分享受生命,這便是「生的本能」的展現。當我們與「生的本能」失去聯繫,生命遇到挫悵,便會感到憂鬱。
從心理分析的角度,壓力不會構成抑鬱,人們在戰爭的環境掙扎求存,也可以展現「生的本能」,不會感到抑鬱。
抑鬱來自脫離了生命本身,遺忘了生命的律動,跟隨大多數人的步伐過生活。抑鬱,是生命在哭泣;生命被「大他者」劫去生命,到了臨界點,生命本身不想活下去。
這是心理分析理解抑鬱的角度,筆者在這兒無意宣揚「泛心理化」,把一切問題都歸咎於心理原因。
疾患是真實的,失業是真實的,失戀是真實的,失去配偶更會帶來錐心之痛。所以患上抑鬱的人,請不要對號入座。
在這裡只想指出,今天很多孩子患上抑鬱,甚至走上自毀之路,與生命被異化息息相關。我們當然要適應社會,融入社會,但孩子的「生的本能」過早剝奪,對精神健康並非好事。
心理分析有所謂「生的本能」,也有所謂「死的本能」。當一頭動物感到不快樂,或走投無路,牠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(註)。
雖然這些案例不多,卻反映出動物為了減低生存的痛苦,寧願用激端方法,叫痛苦完全靜止。
失去金錢,可以重新賺取;失去一段關係,也可以尋找替代;但失去生命,卻是一無所有。當孩子走上絕路,並非一時想不開,而是長年累月生命被異化,沒有生命又怎去招架?
精神健康是一場漫長的戰爭,在孩子成長路上,你在他/ 她面前,擺放一塊磚,最後有一天孩子被絆倒;或你偷偷地,移開孩子成長路上的那塊磚,讓孩子勉強跨過人生的種種痛楚。大家都有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