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ll posts filed under 心理專題

心理專題

爸爸十課——從電影《爸爸》學會的功課

爸爸

(一)

如果《爸爸》的主角找我輔導,我會對他說,你是一個巨人。

《爸爸》的主角有點詑異,我目不識丁,沒有受過怎麼樣的正規教育,怎麼會是一個巨人呢?況且,我是賣雞的,沒有女人看我上眼,我最後娶了一名內地女子為妻。

我說,且慢,據說你擁有三個物業,更經營一間24小時的茶餐廳,你雖然不像我能說出滿口理論,但你的江湖智慧與人緣,讓你獲得同事的衷心讚賞,顧客也對你讚口不絕。而且你由雞檔老闆成功轉型為茶餐負責人,荃灣區很多居民都聽過你餐廳的名字,這份成就實在得來不易。

怎麼呢!你太誇獎我了!

如果你不介意我稱呼你做老闆?老闆,你實在太謙厚了。但性格是一把兩刃刀,你的謙厚有它的好處,但也有它的壞處。你視為理所當然的做人標準,對你的兒子,可能構成沉重的壓力。

(二)

在你的兒子眼中,他做任何事,你都似乎都看不上眼,我相信你不是存心挑剔他,但你一向運籌帷握,把茶餐廳打理得頭頭是道,在你的眼中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,在你的兒子眼中,可能是一座攀不過的大山。

陸先生,我不明白你所指的是甚麼?我教訓他是想他好,如果對兒子不嚴厲一些,他怎會成材呢?

老闆,我十分同意你的說法,現在的家長都太放任了,教出來的孩子生命都不紮實,但教導教子除了要重視紀律之餘,也要重視自尊的建立,自尊是生命的核心,一個人覺得自己毫無價值,甚麼事也會容易放棄。

陸先生,也許是我粗心大意,看漏了這一點,我工作太忙碌,無瑕留心他生活每一個細節。

有一次,他對你說想買一部附攝影功能的手提電話,他說了半句,你便解釋這些電話不是好東西,然後搬出你對數碼相機才是王道的一番見解,你當時有沒有留意他的反應?

沒有啊!請指教。

你的兒子立即把他的建議收回,不再多說一句,用我們行內的術語,原本應向你表達不滿或反抗,現在卻把憤怒轉向內心,這似乎對精神健康不太好。

(三)

我們每個人都有暴力傾向,這是我們的動物本能,當然隨著文明的教化,我們懂得用語言表達,將情緒升華。

陸先生,你說得對,我內心經常有一股怒氣,不知怎去發洩,我看見別人以唸數字去排解怒氣,我也跟著做。

這也是一個方法,但這只是緩衝之計,並沒有對症下藥,當內心積存的憤怒,沒有適當處理和表達,它會在內心滋長。

我留意到兒子對環保、世界末日這些議題很著迷,經常說地球有人滿之患。

正是這些積存的憤怒,驅使我們被極端思想所吸引,渴望逃避現實,尋找人間樂土。

陸先生,你不要以為我是正人君子,有一次我的怒氣不能消解,真的想殺了那幫人。

說來聽聽。

有一次我「叫外賣」,陸先生,你知甚麼是「叫外賣」?

你是否指上門的性服務?

就是這個,那個樣貌娟好的女子,收了我的錢,卻騙我說到樓下交收,最後卻逃之夭夭,那時如果我手上有一把刀,我真想宰了他們。

受騙的感覺真的不好受,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,都有陰暗一面,但我們不會行差踏錯,因為我們內心還有其它聲音,可以作出制衡。

是的,想及家人和我的下屬,我不想因為自己的衝動而鑄成大錯。

一個成熟的人,可以在內心展開對話,但不幸的是,孩子沒有選擇,一個人格不健全的孩子,內心只有一把聲音。

(四)

老闆,我說你是個巨人,並不是要誇獎你,而是想你明白,你對自己的要求,對小孩子來說可能過於嚴苛。我曾輔導過一些傑出入士,他們在事業上都很成功,有些是校長,有些是牧師,有些是大公司老闆,你猜他們的困惱是甚麼?

他們面對甚麼煩惱?

他們家中都有有一個不長進的孩子,一些懶在家中,一些變得反叛,喜歡標奇立異。我經常思考,這些人人格這麼高尚,也有自己複雜的見解,為甚麼下一代卻這麼不濟?後來我想通了,這些爸爸對孩子來說,永遠是一座大山,是一座永遠跨不過的大山。

他們是一座大山?

在這些家庭中,兒子提出的意見,從來不被父親接納,自己少許的成就,在父親眼中,只是微不足道的事。既然我在父親眼中這麼不中用,不如放棄了吧!

(五)

可能因為你出生於勞苦階層,成長十分坎苛,不會誇許自己有甚麼成就,但我只想你合理地評價自己,由一個雞檔老闆,到了今天擁有自己的茶餐廳事業,擁有三個物業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,你的生命力其實十分頑強。

陸先生,你太誇獎我了…

我一方面是稱讚你,你一方面是想你多觀察自己,多了解自己,一個了解自己的人,才會運作得好,不會糊里糊塗將一些對兒子的要求,視為理所當然,給兒子構成無形的壓力。

是的,我留意到他每晚都會驚醒,在床上輾轉反側。

睡不好是大部分抑鬱症的先兆。

但精神科醫生說他患上的是思覺失調。

有兩個可能性,一個是他真的患上思覺失調,另一個可能性是他患上慢性抑鬱症,重型的抑鬱症也會產生幻覺和幻聽,如果孩子經常悶悶不樂,對甚麼都失去興趣,時間持續一段長時間,便需要好好正視。

(六)

記得有一次帶兒子到單車店選購單車,他堅持要買一部比他身型還要大的單車,陸先生,你認為是甚麼原因?

一個缺乏自尊的人,通常會利用各種方法作出補償,可能基於這個原因,他堅持挑選一部較大的單車。

事發前,我也留意到一件事。

甚麼事?

一天清早,妹妹表現得很不開心,他說哥哥向她說了一個「恐佈故事」。

甚麼「恐佈故事」?

哥哥說《多啦A夢》中所有人物,都是大雄對著牆壁想像出來的,大雄是一名自閉兒童,我初時以為是兒子存心捉弄妹妹,但事後回想起這件事,覺得極不尋常。

我也覺得不尋常,我雖然不能完全掌握你的兒子說這故事的動機,但他似乎想妹妹的世界觀崩潰。

發生那件慘劇之後,我才覺得自己十分疏忽,原來他倆兄妹的仇恨這麼深。

(七)

三花是我家裡的一隻家貓,是妹妹從茶餐廳拾回來的,兒子對妹妹收養家貓一事十分反感,他認為人類不應該操控別的動物的生命。

他會不會覺得你偏心?妹妹收養家貓,你十分贊成,但他要買一部攝影手機,你卻大力反對。

陸先生,我當時沒有想到這點。

小孩子的心靈十分敏銳而脆弱,他們不會說出口,但把一切都看在眼裡。

他們倆兄妹經常會為小事爭執,我其實並不知道他們在爭論甚麼?我與妻子要打理24小時茶餐廳,根本無暇與子女好好談一下。

孩子需要父母的開解,他們才不會讚牛角尖,思想走向偏鋒,他們需要被聆聽,而不是直接指導他們怎樣做。

兒子性格一向內向和敏感,他年幼時我帶他到雞檔,他看見雞隻被屠宰,便嚎啕大哭。

作為父母,我們要因材施教,如果孩子性格比較敏感,我們說話時得特別小心,以免他們感覺受到傷害。此外,太早接觸動物被屠宰,對小孩子仍未建立的心靈來說,也不是好事,會在心底深處中留下印記。

(八)

發生那件事之後,有一次他對我說,那一夜,有一把聲音對他說,這個世界人太多,少一點會好一些,那個夜晚他便做了那件一生後悔的事。

一個自我意識薄弱的人,有時會分不清自我與他人、真實與夢境,特別是長期失眠,意識非常混沌之際,便會做出一些錯誤的決定…

我也留意到他經常沉迷打機,我已經屢次勸他不要沉迷,但我因為工作太忙,實在管不了。

我也反對年輕人太沉迷打機,特別是那些殺戮遊戲,習慣了視人命如草芥,殺人如斬瓜切菜,容易失去對人應有的尊重。

他其實是一個善良的孩子。

我也相信你的觀察,但當一個人長期專注打機,就如在大腦中建立了一個獨立運作的網絡,一旦沒有其它網絡與它抗衡,它有機會一時間騎劫我們的意識,到了意識回復正常之時,已後悔莫及。

(九)

陸先生,有時我也不知怎樣面對這爛攤子。

事情發生了便由它過去,如果早知後果,我們可能會選擇走另一條路,但人生並沒有早知。

如果我留意到一些蛛絲馬跡,我一定會管教好自己的兒子,那時我就是「看不見」。

你不是看不見,只是沒有時間靜下來,好好整理事情的脈絡,而且思覺失調很大程度與遺傳有關,你亦不應太難過,把所有責任扛在自己身上。

但養不教父之過,我沒有做好父親的責任。

你已經是一個盡責的父親,起碼這些日子,你仍不斷探望兒子,你一直沒有放棄過他。

如果可以重頭再來,我可能會結束那間24小時的茶餐廳,花多些時間陪伴兒子,和他談心事。

但人生並沒有「如果」。

(十)

昨夜我又夢見她們倆母女,我們一家人在海灘上漫步,一家人十分開心,陸先生,究竟我何時才可以放下?

有時事情放不下便放不下,失去摰愛是一生的痛,那個傷口可能永遠不會復原。

我經常問兒子,他為何做出那種事?我不停追問他。

我們很多時候想對事情做出合理的解釋,讓我們相信人生是有道理的,但人生有時蠻不講理,或者毫無道理可言。

那麼我們如何活下去?

人生雖然有時毫無道理,但不是沒有一些法則,我們從經驗中學習教訓,不斷推動自己、推動人類進步,起碼我們知道幫助孩子建立建全的人格十分重要,孩子擁有恰當的自尊也十分重要,一個不喜歡自己的孩子,會故出一些不負責任的行為,因為心底會認為,自己不好過,別人也不應好過。

這是否一種報復心態?

不是這樣,而是一種虛無和放任心態,就如動物無路可走時,選擇同歸於盡。

那麼我餘下的日子應如何生活下去?

或許可以向你熟悉的人分享你的故事,你的故事,值得世人深刻銘記。

《爸爸》影評——從精神健康角度剖析《爸爸》

電影爸爸

電影《爸爸》的最大懸念,是一個少年為何會殺死自己的母親與妹妹?

當然,我們可以簡單地給予這個少年一個精神分裂的標籤,以精神疾病去解釋一切,但作為這名少年的父親(劉青雲飾),他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精神病的問題,而是剎那之間失去一個家,失去所有至愛親人,而下手的還是朝夕相對的親骨肉、親兒子,這是這名父親久久不能釋懷的原因。

對於這一個懸念,電影並沒有給予確實的答案,也沒有像偵探電影一般,追尋事件的終極理由,導演只是拍出主角的失落、迷惘與傷痛,一個被命運把玩的男人,這份人文關懷,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藝術成就。

當然,電影對精神病的出現原因,也不是沒有提供線索。孩子太早接觸殺戮(劉青雲的職業是雞檔東主);雙親工作疲於奔命(劉青雲後來經營二十四時營業的茶餐廳);孩子沉迷於電玩遊戲;兄妹之間的不和;父親不願意給兒子買新款手機;孩子的老師患有精神病,偶爾散播極端思想;兒子的語言能力欠佳,無力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;父親對兒子能力的不信任,引起父子間的矛盾;他們一家人收養了貓兒,這是兒子不認同的;雙親教養兒子的方法各異;兒子接受了極端信念,認為這個世界人口太多,危害生態……

或許像一般精神科醫生所相信,精神分裂徹頭徿尾是一種遺傳性疾病,是大腦生病引致的疾病,影片其實沒有給予確實的答案,只是呈現一推與精神病相關的電影符號。根據我的研究與臨床經驗,任何精神病都不是單一因素引起的,而是與一籃子風險因素有關。遺傳因素會產生一些影響,創傷性事件也會產生一些影響,家庭衝突會是一些負面,而孩子沉迷電玩、迷失自我,也是箇中原因。精神病不是突然出現的,而是上述一連串累積因素所引起的…

特別當當事人無法排解內心積累的壓力(病人身邊沒有一個可以信任、可以傾談的人) ,而病人本身的「主體」仍未出現,無法抵檔或整合腦海中閃過的妄念,當精神壓力累積到了臨界點,便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。簡單一句,是妄想與幻覺突然騎劫了一個精神健康欠佳、欠缺「主體」的青年人。

從事精神健康工作二十多年,我也分不清分辨精神健康與精神病的臨界點究竟在哪裡?正如人生有太多巧合,有太多無可估計的因素左右著人類的命運,有人一世幸運,人生風平浪靜,沒有經歷嚴重的壓力事件,苟且而終;有人誕生於精神健康匱乏的家庭( 沒有人協助建立心靈的秩序),又不幸碰上不利的環境因素(電影中的兒子碰上了傳播極端思想的教師),於是觸碰到那條臨界點。

有時我只能苦口婆心規勸大家,注意自己的精神健康,打好「主體」的基礎,因為不知「那日子」何時會降臨,我們是否招架得住總是疑問。但也不是完全無計可施,作為孩子的父母,多關注孩子「主體」的發展,對於建立精神健康的基礎,其實十分重要。

所謂關注「主體」,就是承認孩子本身才是他人生的「老闆」,縱使孩子沒有主見、仍十分被動,父母仍必須視孩子是他人生的主人。就如其中一個電影情節,孩子想買一部新款手提電話,問一問他購買的理由,如果有一些基本的邏輯,縱使自己不同意,也就依照孩子的意思進行吧!這是對孩子「主體」的尊重。

孩子或許知道自己的決定不成熟,並不是自己人生的稱職老闆,但當孩子看到你放下父母的尊嚴,不為什麼理由,就是尊重他不成熟的意願,孩子便學懂尊重自己,學會珍惜自己。你便在他的心靈播下「主體」的種子。我不是鼓勵父母支持孩子揮霍,而是鼓勵父母守護孩子心中的微光,縱使那微光小得肉眼看不見。

其次,作為父母,不應將你相信的一套灌輸給孩子,縱使你多麼有道理,你亦應尊重跟你學習的人,與孩子有商有量。學習關乎知識,更關乎信任,孩子為甚麼要聽你的一套,是因為他認為你了解他,你的意見具參考價值,近年從事精神分析的理論家普遍相信,欠缺「知識論的信任」是任何精神病的禍根,當一個人對父母不相任,對世界不信任,文明便無法接近他、啟導他,他只會停留在自閉而幼稚的情緒和幻想世界,並以行為藝術取代真實生命,生命倒塌下來只會是遲早的事。

當孩子對你封了心靈大門,心靈便容易滋生出許多惡,播下精神病的種子。看完《爸爸》之後,我久久不能平伏,這樣的家庭悲劇,就算做了輔導工作二十多年,仍是不忍卒睹,這樣的悲劇是否可以避免?我並不知道,人間悲劇天天發生,看得見的已經很多,看不見的或許更多。精神健康不關乎智慧,也不關乎擁有多少財富,是關乎一個人是否擁有堅實的「主體」,或許很多人的「主體」從未出現過,有的都是鏡像或遊魂「主體」。

當「主體」薄弱,未能含納人間的種種苦況,輕則陷入情緒低落,或焦累連連,重則大腦會自動利用儲存的思考工具(兒子沉迷的電玩遊戲世界),生出一個理想的幻像(兒子以為殺戮可以解決人滿之患),加上欠缺「主體」作為中保,一時狂亂的思維便造成不可逆轉的悲劇。我們都經歷過暫時「失神」的時候,腦海中有把聲音熒繞不去,或者覺得自己的意識混沌,變得六神無主,只能虛應現實,但當一個人擁有「主體」,他仍能維持基本的心靈秩序,不會被腦海中閃過的念頭,一時間衝昏頭腦。

一個富彈性而豐富的心靈,可以讓各把聲音在內心展開對話,消融妄想與幻覺的一言堂。《爸爸》中的父親最不解的,是他這樣愛錫兒子與家庭,盡心盡力工作,竟落得如此下場?有甚麼是他看漏的?沒有在兒子身上注意到。

愛有很多種定義,你對兒子的「好」,你為兒子設計的「人生」,是否是兒子這個「老闆」自己想過的生活?欠缺尊重的愛並不是愛,愛貴乎被看見,看不見對方的愛,只是一廂情願的幻像,就像一封沒寫上對方地址的情書,始終寄不到彼岸。無論父親這份愛的情操有多高尚,兒子就是嚥不下,只會以虛應故事去回應你,並以自己的行動為生命重新定義,結果輸掉兩條寶貴的生命。